中国政法大学论坛校园资讯 → 回复:中国政法大学是全中国人的政法大学 !!!!!
查看完整版本:回复:中国政法大学是全中国人的政法大学 !!!!!
2016/5/23 2:01:40

"中国政法大学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这句话一定会永载史册!!



2016/5/23 5:43:57

dididididididididididididi



2016/5/23 8:30:53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2016/5/23 9:29:36

顶起!!!!!!!!!!!!!!!!!!!支持徐哥



2016/5/23 10:18:04

http://www.lawschool.org.cn/



2016/5/23 10:18:19

大学公平的三个层次(徐显明的这种炒作是没有意义的,是完全不懂高等教育的一种炒作)


时间:2006年04月19日


 
 
【来源:证券时报-财经周刊 】 
   4月1日、2日,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170人组成的庞大专家团分组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此次复旦和上海交大两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最大的突破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



上海交大也由160名教授、专家随机组成若干面试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学科的5名专家组成。
  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为现在的“资格考试+面试+统考”的选拔方式,复旦和上海交大在招生方式上的破冰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面对这一“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自主招生新尝试,公众却表现出明显的担忧,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该调查还表明,面对高考制度,公众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表达了不满和指责;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对增强高校自主权的改革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更为重要的是自主招生没有完善的保障公平的制度。
  对此,有人认为在当下的制度环境中,高校本身在大环境中就是不自主的,复旦可以在“小环境”上把面试录取设计得非常严密,可许多方面的不自主会“逼”着他们向“大环境”屈服。比如,乌纱帽掌握在上级手上的校长能拒绝一个上级关照的名额吗?另一种“大环境”是当下的整体制度环境和道德水平低下。因此,现行高考虽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既有的“大环境”下,通过它实现的公平却是相对最可控的公平;面试录取虽然在想像中更公平,但“大环境”使其带有太多不可控的东西。有人认为这样的招生改革名额应该在既定的各省配额中分配,不应该从自主招生名额中取得,否则会进一步加剧名额向高校所在地倾斜的不公平。还有人建议应该借鉴法院判决中的陪审团制,在类似的招生考试中增加由中学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同学组成的“陪试团”,以防止考试中的不公正现象。
  上述担忧,都不是杞人忧天,相关建议,也都属有的放矢。我认为,不管将来的教育改革如何进行,有三个方面的公平都必须同时兼顾,或者严格地说,以下三个方面的公平必须层层推进:
  第一层次的公平是区域公平。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宣布2006年该校按各省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就是这个公平的体现。
  第二层次的公平才是各省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层次的公平是复旦和上海交大眼前的“不拘一格育人才”。
  这三个层次的公平是层层推进的:第一层次的公平是底线公平;第二层次的公平是基本公平;第三层次的公平是理想层面的公平。第三层次的公平如果缺乏第一第二层次的公平作保障和制约,其理想公平也会成为镜花水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在当前高校人财物都不能自主、教育垄断又没有被根本性打破、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可以借名校光环吃老本“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大环境下,强调自主招生的制约条件非常关键。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任何权力都不例外。这方面,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就是前车之鉴。在“政治挂帅”下,推荐成为主流,“工农兵大学生”实际上成了各级领导干部子女或者关系户的特权。
  我认为,在第一、第二层次的公平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复旦、上海交大的实验可以大步推进。也就是说,三方面的改革必须同时推进,否则,类似的“自主招生实验”无法单兵突破,反而有可能走进理想境界的反面。而当前中国,大学招生最缺乏的就是第一层面的公平公正。
  但恰恰是对于这个最基础的公平公正,现实中无论从实践还是认识上都还有待突破。比如对于中国政法大学这种破冰之旅,北京大学参与了近20年高考招生工作的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徐显明完全不懂教育,那样会毁掉中国高等教育的。”他说,这会造成当年(低水平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复归。“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一味考虑按地域人口来平分招生指标,结果就会违背高等教育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假如全国高校都这样做,不顾各省教育水平的不同,遍撒胡椒面,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大滑坡。徐显明的这种炒作是没有意义的,是完全不懂高等教育的一种炒作。”(《中国新闻周刊》3月24日)
  对于大学招生的基础公平,居然有如此尖锐对立的认知,令我想起不久前促成丰田公司在中国西部大学设立2000万元人民币助学金的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青木昌彦教授长年任教于美国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学府,是比较制度理论大家。一开始,东部那些著名高校的贫困学生是企业最开始考虑捐款的对象,青木昌彦教授却反对,他说,“我们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他特别强调,从观察和理论上讲,潜在人才的分布是平衡的,不管出自穷人、富人还是知识分子家庭,人的资质总体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家庭和社会为其提供的机会。
  我觉得青木昌彦教授的说法更接近真实,大学对于人才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提供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二是提供人脉关系。只要获得这个通行证,学子们日后的成就跟高考成绩甚至大学成绩及表现都不是正相关。
  因此,大学自主招生各省名额分配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在此基础上,既要考虑学子面试时的“独家秘笈”,也要兼顾统考的成绩和初高中时代平时的表现。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