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2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张宗麟受命接管了座落在北平东城海运仓的国民党时期的朝阳学院—— 一所旧中国著名的法学院。党中央对筹建新兴的政法最高学府十分重视,是年春,中央提出设立北平政府政法学院的动议。6月20日,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并组建的北平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8月5日,中央决定改为设立中国政法大学,这一决定由当时的北平市行政所属的华北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同时中央任命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从事政法工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为校长,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达任副校长。11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拟意设立法律系,为了集中领导和教学力量,中国政法大学在其学制为4个月的第一部学员毕业后,于3月1日正式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是年2月13日,谢觉哉校长主持了最后一次全校大会,他充满激情地欢送第二部、第三部包括我校博士生导师张晋藩教授,婚姻法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巫昌祯教授在内的一批本科生近1,000名政法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未竞的学业,这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法学本科生。现今的中国政法大学原为北京政法学院。
1952年,在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中,教育部贯彻中央“对政法财经各院系采取适当集中,大力整顿”的指示,按照“每大区如条件具备时得单独设立一所政法院校”的原则,决定建立北京政法学院。1952年8月23日,根据中央命令,由中国政法委员会、华北行政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政治系、法律系、社会系等单位代表于振鹏、刘昂、朱婴、严景耀、陈传纲、夏吉生、程筱鹤、费青、钱端升、戴铮、韩幽桐等组成了北京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11月11日,在筹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告筹备工作完成。根据上级指示及筹委会决定,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政治系,原燕京大学政治系大部分师生,原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民政专业少数师生及原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行政人员组成,并由华北行政委员会(主要是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来一批老干部担任各级领导干部。成立时,全校共有师生员工863人,其中学生766人,包括原四校学生287人(北京大学190人,清华大学33人,燕京大学33人,辅仁大学25人),招收二年制专修科新生148人,调干学员331人;教职工近200人,包括由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来20人,原四校教师45人(其中北京大学28人,包括钱端升、费青、芮沐、楼邦彦、龚祥瑞、吴之椿、吴恩裕、黄觉非等教授8人,汪喧、杨翼骧、阴法鲁、王利器等副教授4人,潘汉典、朱奇武、程筱鹤、金德耀等讲师5人,罗典荣、张国华、余叔通、陈光中、潘华仿等助教11人;燕京大学8人,包括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徐敦璋、陈芳兰等教授5人,夏吉生等教师3人;清华大学9人),原北京大学职员46人,工勤人员82人。学院成立时,受高等教育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教授的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钱端升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戴铮任代理副院长,刘昂任教务长,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雷洁琼和费青任副教务长。
1952年11月12日,全院师生一起学习和讨论了教学方针和教学计划,以民主的形式召开了第一次教务会议。11月13日清晨,随着第一声上课钟声响过,北京政法学院开始了她的1952至1953学年第一学期。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举行成立典礼。内务部部长谢觉哉 、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克让、中央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张奚若、彭泽民、秘书长陶希晋、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许德珩、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刘秀锋、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副院长韩幽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等莅临大会。教育部马叙伦部长、政法委员会彭泽民副主任在成立大会上讲话,祝贺学院的成立,并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当日,学院挂起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志为学院题写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匾,新中国法学教育也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学院成立时的校址设在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原北京大学旧址。
小小竹排江中游
2016/6/19 14:00:43
1953年2月,北京市法学院第五次院务会议讨论了有关新校址的选择与建设问题。根据中央安排 ,新校址选择在北京西北郊土城(即后来的海淀区学院路41号,现在的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1953年7月1日,新校舍开始兴建。同年12月,随着新校舍的初步建成,师生员工陆续迁往学院路新校。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一边工作学习、一边劳动建校。经过数年努力,校园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建成了小滇池、假山和果树林等景观。
1954年1月26日,新校舍全部竣工,2月12日,北京政法学院全部搬迁完成。同年,学院改由司法部领导。学院停招两年制专修生,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55年学院开办了为期两年的刑诉、民法等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6年秋,在校学生由705人猛增至1250人,出现了学校历史上首次用房紧张的状况。在校舍未扩建的情况下,校领导和干部带头腾房子。为此,《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以《北京政法学院用房问题解决得好》为题进行了报道,并配发了题为《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社论。
1956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紫光阁召集北京高校负责人会议,我校钱端升、雷洁琼和李进宝参加了此次会议。院长钱端升在会上谈到校舍紧张的问题,周总理当即答应责成有关方面抓紧解决。现座落在西土城路25号的教学主楼就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设计和兴建的。尽管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干群关系很好,师生员工提出了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一边建设,一边教学,很快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57年之后的政治运动,使得1954年全国政法教育会议确定的“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祖国、体格健壮,具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和社会主义政法观点,掌握先进的政法科学、熟悉政法业务的政法干部和法学家”的培养目标受到冲击,但师生员工坚信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学校在曲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在此期间,我校于1955年聘请了两名前苏联专家在我校教授法学专业课,1957年全部撤走。
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学院改为由公安部和高教部领导。
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颁布“高教60条”,北京政法学院的教学及各项工作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当时在校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538人(其中教师236人),图书馆藏书290000册。
1964年10月至1966年6月,学校的1500多名师生由刘镜西、徐敬之、李进宝等三位领导同志带队,奔赴广西桂林、四川温江、河北香河等地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秋,在校各届学生先后离校。
1970年底,中央宣布撤消北京政法学院。
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星散在各地的教职员工陆续重返校园。
197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任命曹海波同志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同年秋,北京政法学院恢复招生。
1980年,彭真同志提出要办中国政法大学,胡乔木同志也对办政法教育非常支持和关心。
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大学的筹备工作计划。11月由刘复之、邹瑜、张百发、陈卓、叶子龙、云光组成了筹备领导小组。
1983年2月,中央任命了大学的领导班子。司法部部长刘复之兼任大学校长,司法部党组成人员陈卓任党委书记,云光任党委副书记兼第一副校长,余叔通任副校长。4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成立以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的中国政法大学。5月7日上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礼堂隆重举行,1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胡启立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典礼并发表了讲话。下午2点30分,在锣鼓声、鞭炮声和乐曲声交织的欢快气氛中,由****同志于1949年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校牌披着鲜亮无比的绸带花穿过情绪高涨的人群挂在了学院路41号院的东门口。北京政法学院成为了历史。
1985年冬,新校正式破土动工。
1986年6月7日,新校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邓小平同志挥笔题写了校名。
1987年9月22日,新校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同志、彭冲同志及中央中共政法委书记刘复之同志等领导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专生成为新校的首批学员。
1991年夏,投资1.2亿经过5年艰苦施工的昌平新校终告竣工。同年秋,学校的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到昌平校区。中国政法大学在成立初期,下设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和干部进修学院。
1997年1月26日,经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及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与中国政法大学合并。
2000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以整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xuetuano
2016/6/19 16:32:59
9月6日,我校2006年第一次校情咨询暨现场办公会在昌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有校长徐显明、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马抗美、校党委副书记冯世勇、副校长张柳华以及校长助理陆矩。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校机关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离退休老干部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等。会议由副校长高浣月主持。
会上,徐显明就我校当前各方面的情况以及本学年行政工作重点向与会人员作了通报。报告指出,我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目前已被教育部单独立项,列为十一五计划重点工作之一,新校区的选址工作也在顺利的进行中;为迎接明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我校将就如何协调利用办学空间等问题,实行“举校体制”,做到全员投入、全力投入、全资投入,在全国620余所法科院校中占优势地位;在慎重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对专业法学受教育者在司法考试中没有优势等新问题的挑战;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全方位地思考学校的定位、发展等问题,重新规划科研,建设创新型校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聘任制,实行多劳多得、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启动学校资产的全面清理、入账以及重构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在今年10月份前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在年底前作出为期5年的总体规划、学科规划、师资规划和校园规划;实施依法治校。
徐显明强调,我校的各项行政工作,都要在教育部“巩固、深入、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指导下进行,巩固以往成绩、深入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会上,校领导、各校部机关负责人与教师、学生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就现场的提问做出了详尽回答,保证尽一切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据悉,校长办公会已做出决定,我校今后每学年将不定期的召开2-3次校情咨询暨现场办公会,由校领导现场解答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通报学校重要工作,并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这一制度也是今年学校推行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制度能够真正成为广大师生了解校情、校领导与广大师生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的一个“桥梁”,成为我校的“校务直通车”??
zhanghe043
2016/6/19 19:45:18
新校区在华彬庄园附近,离颐和园蛮近的,地理位置不错。不过我是赶不上??
原来我们学校最早就叫“中国政法大学”。
一直以为是“北京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