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了,如何规划未来,考研司考能否兼顾?
  • 浏览:666 评论:0 人

  • 大三了,如何规划未来,考研司考能否兼顾?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大学四年,如何在大学的关键时刻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大学不留有遗憾?本期视点,法学院3位老师为您一一解答。
    《人大法学》:司法考试改革允许大三同学参加考试,使得大三的同学对于到底是选择考研还是司法考试很疑惑。有人主张说要一心准备考研,有人却说两者是不冲突的,还有人认为选择错误会对自己的考试结果有很大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刘明祥:按理来说二者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首先,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不管考虑到以后的就业问题还是未来的自身发展,都是要通过司法考试的。而就考研来说,虽然只需要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但这也是需要平时扎实的基础和较好的法律思维的,所以也不会很容易。司考偏重于实务,考研则以理论研究为主,但二者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相通的,只要具备优秀的素质,还是能把两者都做好的。而且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平时成绩不错的同学都是可以兼顾司考和考研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两者都能做好。
    姚欢庆:我个人认为,考研和司法考试并不冲突,同学们最后选择考哪个都没有对错之分,但选择时犹豫不决是一个很大的忌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司法考试对考研很有帮助。司法考试很注重精确性,而且对结构性的把握也有比较多的要求,考研很多情况下也是这些内容,它并不是很深奥的,和教材、法律条文也结合的很紧,同学们只需要在司法考试的基础上再进行展开论述就可以。所以考研和司法考试是相辅相成的,这在综合课上体现得最明显。
    宋彪:准备司考对于复习考研具有知识“铺垫”或者“预复习”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是时间上,司考在先、考研在后,司考准备可以为考研准备提供心理、知识和经验准备;二是内容上,司考涉及面广,涵盖了大多数法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经过司考准备,可以为考研提供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及法律条文的储备。
    《人大法学》:对于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学习方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掌握了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您认为复习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更好的兼顾司法考试和考研?
    姚欢庆:我觉得同学们可以采用“前期扫外围,后期抓重点”的方法。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专业书籍,这时候不要求记住,只要求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体现。等到真的要准备考试时,再开始专心看课本。对于如何兼顾的问题,我觉得同学们完全可以两个都考,如果你公共课还不错的话,你就可以在七、八月份复习司法考试,九月份再开始准备考研。这样司法考试在同学们考研复习的时候就起到了“换换脑”的作用,对于同学们整体的备考复习还是很有用的。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在考试时的答题技巧问题,有些同学答题过于简单,一道简答题就几句话,并没有做适当的展开,这也是考试中的失分点之一。
    宋彪:备考重在“查漏补缺”。我个人认为,备考的目的是掌握知识点,把教材看“薄”,以至于简化到若干概念和知识结构图。常用的方法是做笔记,按掌握的生疏程度做标记,不断复习,强化记忆。多数同学喜欢短期内学习大量新知识,比如一天学习100个新单词。实际上,按照记忆规律,真正掌握的可能不到20%,所以特别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时间分配上来看,如果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者取得一次好成绩,集中备考的时间就可以少一些,比如考研复习可以压缩到2个月左右。因此,特别提倡平时打好基础,尽量不要临时突击。
    《人大法学》:现在有些大学在学生一入校时就制定了“考研计划”,有把大学当高中办之嫌,部分同学会觉得这样在最后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会不太公平,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明祥: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学校制定这样的计划,对于学生日后的就业的确起到了帮助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教育的真正作用,所以还是比较功利的。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司考或考研的通过率的确是评价一个大学教育水平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做好考试的准备,这样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能为我们的学校争光添彩。
    姚欢庆: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的影响不是很大。我们可以从历年的考研或是司考题目中看出,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一位同学都经历过高考,相信大家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不会有问题,那就还是要看平时的用功程度。从外校那些大一就全力以赴准备考研的学生来看,他们的公共课往往比我们有优势。但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同学们本来就应该学好,而且在现代社会掌握一门外语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还是一个日常积累的问题。从正常的情况来看,凡是平时学习很好的同学考研或是司考都没有问题,所以说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的。
    宋彪: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对多数同学而言,考试获得成功是一件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很少有一蹴而就的。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拔方式,考试便于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能力的高低,将品行、心理、性格、潜力等因素排除在试卷外。有鉴于此,从长计议、尽早备考是很多地方院校同学充分利用考试特点追求个人目标的积极选择。在智力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投入备考的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了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这对于平时学习不扎实或者备考时间较短的名牌大学学生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人大法学》:在复习过程中,有些阅读材料、学术界的理论会与考试的标准答案有所偏差,鉴于这种问题,您对学生备考有什么建议吗?
    刘明祥:平常同学们的考试一般还是基于课本来制定答案的,所以我建议大家首先要把基础打牢。在评卷的过程中,只要把涉及到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见解都答上,老师一般就会给满分。而如果同学们有创新的见解,当然是欢迎的,而且也会酌情加分,但这种加分占的比例则不会太多,因为考试考察的毕竟是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考虑,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适当加一些关于考试的内容,便于大家能较好的适应考试。
    宋彪:标准答案存在争议是各种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司考比在考研中更加明显。对此,最大可能地把握法律条文的本义、减少个人的想象与创造,是降低标准答案风险的理性选择。与此相对,考研一般是按照参考教材、文献等命题的,标准答案清楚、确定,这要求备考同学首先要选择好报考专业的复习材料。需要说明的是,考研中的名词解释、解答题和论述题是考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演绎”的过程,尽管参考答案大体是确定的,但是每个考生的记忆精确度、表述方式、书写规范以及卷面美感是有差异的,这些要素都可能影响阅卷老师的直觉与评价。因此,表述准确、流畅,卷面清晰、工整,是缩小自我评判与老师评判之间的误差的基本要求。
    《人大法学》:对大一、大二同学来说,您觉得应当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在考研或司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刘明祥:“宽口颈,厚基础”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大学一入学就只盯着司考或考研的课程来学,其他的课程就马马虎虎甚至不学,这种做法是十分功利的,而且对以后的发展也不利。最后还要给大一新生提个醒,一定要戒骄戒躁,充分利用我院的优秀资源,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
    姚欢庆:我觉得同学们在大一、大二比较低年级的时候还是要注重扩宽知识面,培养自己广泛阅读的能力。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确实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在大一、大二时同学们一方面要做好公共课的学习,像英语、数学、逻辑等课程都学扎实了,另一方面,可以多阅读一些专业课方面的著作,当然也可以多阅读一些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但是不要有那么多的功利性。虽然表面上看你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阅读与最后的考研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实际上这联系这你的成长和发展,这回培养你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的判断力和预见能力,所以说对人生的发展还是比较重要的。
    宋彪:大学教育是一个塑造立体化人格的重要过程,涵盖心智、道德、知识、技能等内容,彼此相互融合而非脱节,其中,良好的心智、健康的体魄是远甚于考研、司考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我们愉悦、幸福地穿越百年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顺利、妥当地处理各类生活困境的储备武器。为此,同学们需要以开放、理性的心态享受大学教育过程,驱除把大学教育与“考试训练场”划上等号的观念。因此,同学们在适应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要珍惜时间、博览群书,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并且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详情咨询:13520079217 QQ交流 1939926276或75798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