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伦理——有感杨帆事件

- 青冰jyLV.连长
- 2016/10/23 4:02:24
现在再说杨帆,可能有点过时。昨天看了《南方周末》,;有必要说些什么。我不是法大的学生,对一切因由的了解,也只限于《南方周末》。
经济学知识我不太了解。这里我所说的一切仅限于对文本的感性理解,不关涉对相关人的利害爱憎。
何以和精英对话
大众和从大众中走出的精英见有种天然的隔离,有时这种隔介也被更具穿透力的物质置移,变成半透明的膜。选修与购书间的这种捆绑,说明。普通人格调不足一高深,没得书的灌浇,站不到三尺台的立位。精英以理论为鸿沟,指出唯一一条路就是书,换言之,拿钱作桥。来听吧,这很美。杨帆只是公然些罢了,想进入我的生存空间,占我的资源,可以,什么东西不能卖呀。
关于国家主义的精英逻辑
自由主义让太多人走向物质丰富,形式上占有原属精英的优质食粮,作为一种反抗,“国家主义”提出。更多控制,封闭,使人的自由流动让位于一种精英阶层的选拔。之后是无限制的占有与排斥,“非我族类者,安得使我箪瓢”。种水稻的不能用水稻作大,杨公说了,“国家主义”,支配权给了国家后,由精英操纵使用,比生产者本身利用更有利于这个阶层的利益。国家主义的内容为何,国家松手,从权力上看,精英少了很多,只是市场活性多了。理论精英看不上实践精英,同时两者都拒绝了大众的精英化,虽然他们都来自大众。
为什么提孔子——精英的归宿
孔子周游列国,其说不昌,回乡授书。杨公说“孔子”自有其骄傲狂恃一面,但更多的原因,是以大众为“列国”,以大众为“三千幼稚”。这是一种心态,“说”及“教”都是一种控制,同时包含着“举世混浊”之意。归宿业已不言自明。精英们大可喊着“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花饰很美,戴错了地方,就丑了。
批判精英
来源于大众,自不可言及消灭了。你杨公不是神,为何称自己是“上层精英”,爹妈是“下层老百姓”。真理在永恒的群众实体中,知识被“精英”剽窃了。要消除这种优越感的方法,我没有,但认为,一群忘恩负义人的无聊吵闹,不看了,他脾气也就蔫了。

- 排行大
- 2016/10/23 8:10:16
写的东西看不怎么懂,不过感觉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