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贴】送给即将走进中国政法大学的你们~~~
  • 浏览:1848 评论:29 人

  • 所以,在法大,请你做好忍受它的偏远位置、简陋宿舍和有限自习室的准备,但同时一定更要做好充分利用它的高质名师、丰富讲座、充实图书馆和优秀同学师兄姐的准备。



    二、来法大前做些什么
    1、学会毅力和自制
    每年毕业那会儿,BBS上面都满是大四人的感慨,这里面,不乏有些没有出路的人愤愤不平的谩骂,他们骂学校,骂老师,好像他们有这样的下场,责任在于法大。然而当你翻看他的履历,会看到空空如也的荣誉栏、乏善可陈的活动栏和满是红灯的分数栏。此时他下铺的兄弟,和他来自一个省的好友,可能正在打点去美国读书的行囊,而他们俩高考的分数,甚至说不定是前者更高一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看到其他帖子里有新生说“大学四年就是混个文凭”,你是否知道,肯在下面跟帖斥责你的师兄姐,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好心人?这里是大学,这里是法大,没有人像你的高中班主任每天从早盯到晚逼你读书,连你的辅导员(相当于班主任,但管的班多得多),能把你们每个人的名字记住,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跟每个人交谈一次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给你上课的老师一下课就准时离开,除非必要几乎从不点名,很多课你可以根本不去上但依旧拿不错的分数。
    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考验的是人的毅力和自制,你必须学会在自己而不是父母的鞭策下,清晨起床狂奔占座;坚持上课和上自习而不是终日呆在宿舍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不时去图书馆充电频繁听各种大师的讲座……这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太难。因为它的约束力来自自身,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督促你上进,能让你坚持的只有你自己,当你看到身边大部分人在酣睡或游荡时,一般人真的很难完全坚定的逼自己去读书上课。而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这些,相信我,你一定一定会成功,因为只有自制的人才能在这片自由的土壤上采摘胜利的果实,放任自己的人就只有在毕业的时刻用谩骂来发泄不满和悔意。所以无论如何,请放弃“混文凭”这样的想法,就算你有着神通广大的父母将来可以为你安排极好的工作,你也不要选择“混”这种方式来度过你的大学四年,因为这是你青春最好的时候,不能在浪费和错过之后重来。
    2、做好竞争的准备
    拿到录取通知的一刻,意味着你的军都生活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即使现在的你们仍然身在家中,彼此远隔千里的你们之间,竞争却已经启动。
    “竞争”这个词,我相信一定是刚从高考战场中带回满身硝烟的你最不愿听到也最不屑的词,三年前我也相信,经历过高考的人,不会再害怕任何考试和竞争。
    可是事实上,法大只是你未来二十年命运的起点,名校只是给了你起步的平台,真正的较量还远远没有开始。昨天你和一群二本、专科们竞争名校入场券,今天,你和另外一些状元们竞争的,却是国家部委、国际名校、高薪外企的入场券。后者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在四年后留在北京上海乃至香港纽约这样国际都市而不是灰溜溜的回老家让父母帮忙找工作;决定了你能否买得起你想买的东西不管它是LV还是阿玛尼而不是每天背负着房贷算计着口袋里的钱跟菜场大妈讨价还价;决定了你能否让父母无忧无虑的度过晚年,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而不用为上下两代焦头烂额……
    更关键的是,高考的竞争,成败在此一役,不管三年间考过多少次不及格,这一战成功,你就成功,而大学的竞争,成败却在于四年,你能不能申到好工作、好学校,对方看得不是某一次成绩,而是四年来全部的档案和简历。这意味着,竞争一旦开始就从未结束。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会不会有紧迫感,但这正是一个大四人的心声。
    所以,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一直是法大人在京郊这样一个不利位置保持自身的优秀质量的重要砝码。也是你来到法大必须具备的素质。如果说毅力和自制是决定你大学四年成就的因素的话,那么忧患意识就是迫使你保持毅力和自制的最根本压力和动力。




    3、抛弃你的优越感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风格,相比北大的张扬和人大的自负(这么说稍显贬义,可能有人不赞同,不过以我认识的人大人而言,都有这种特点),法大人有强烈的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的风格。大部分的牛人都很少随便显摆自己的优势,校园里行色匆匆的人们也往往给人谦和低调的感觉。而同时,法大又是一个高手如云的地方,这里不仅汇集着大量的状元,还有很多有着各种才能的人物。就像另一个帖子所言,这里永远有人比你强。在这里呆久了会发现,有些人不怎么费力就可以成绩排前三,总拿一等奖学金;有些人不仅成绩排前三,还是社团的骨干,组织的活动广受称赞;有些人不仅成绩好、是社团的骨干,还在各种大赛中频频拿奖,一再给法大人争面子……这里有为数不少的GPA4.0(GPA是总分的一种计算方式)以上、托福一百多分、发表过论文、每年光奖学金收入就上万而同时又是辩论赛优秀辩手、去国外参加模拟法庭拿名次、在外企实习的人,当然更不乏各类巨贾或高干子弟。而越是这样的人,生活中往往越低调,越容易接近。
    所以,与你所以为的相反,自己的状元或高分所带来的优越感不仅不是足可炫耀的资本,反而是阻碍你走近那些真正牛人的拦路石——在法大,你的性格可以张扬可以活跃,但为人请一定谦虚低调,因为正微笑着听你炫耀的对象,可能恰恰正在心底表达着不屑。而只有放下身段,学会学习和认输,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拥有和利用这所谓的校友资源,才能真正被法大、法大人、法大的牛人俱乐部所接纳和认同。
    4、暑假的时间要好好利用
    正如前所述,这个暑假,竞争就已经开始了,此时你可以做的,有很多。
    比如考取驾照、学习某一门技术、喜欢看韩剧日剧的学学韩语日语——将来某一天这样的第二门语言也许会派上意想不到的用场……
    最最重要的,是把英语学好。这是我的教训。中学时代的英语算得上是非常好的,但暑假三个月没碰的结果是开学考试被分到了普通班。分级考有点偶然因素,所以并非普通班的英语就都比高级班的就差,至少当时我和一个在高级班的舍友相比并不相上下。但是三年间,这个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高级班毕竟人少而精,在这里认识的人都是英语强人,就像高中的实验班,当你周围的人四级都是六百多的时候,你考五百八都会觉得很丢人。这样一种无形的压力会促使高级班的人比拼着学英语,即使不是争第一,也不能垫底。这种整体素质的提升带动着个人素质不会落伍。
    而我身在普通班,周围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的确有偏远地区的同学英语基础特别差,跟他们相比起来,我不怎么费力就很容易考九十多分,这使我这个比较懒惰的人缺少了学英语的动力,加上在大学,英语一周就一次课,考察也不太严格,在学期末奖学金计算时也只是十几门课中的一门,影响不大,所以很多同学平时都不怎么注意这门课,我也一样。这种缺少外在压力自己又没好好学的结果就是三年后我在准备雅思考试时精疲力竭,在面对很多机会时也只能无奈的眼睁睁放过。
    实际上,英语的地位,在平时很少体现,但在关键时刻,几乎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保研有个条件是必须过六级,而每年都有人因为六级不过而没保成;考研考英语、政治和专业课,专业课大家的差距都不会太大,因为毕竟都是几个月背下来的,而每年考研高分的大部分都是英语好的人;出国时英语的作用就更不用说;找工作时,专业同样优秀的两个人,英语好的可以应聘外企、外所等具有国际视野的舞台,英语一般的就只能从国内所、国企开始;即使是大学期间的活动,奥运志愿者也罢,实习机会也罢,各种交流活动也罢,英语都是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无论是做什么,英语好的人,可选择的余地会大得多。
    所以,暑假期间请大家无论如何要好好学英语,争取考进高级班,如果没能进入,也要在大学期间保持学习英语的状态,这将是你进入牛人俱乐部最重要的入场券。




    同时,在这里,你还会学会“做人”,相对于跟兴趣类社团的同好、舍友、老乡的相处,跟行政同事和陌生人的相处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你跟前者往往有着感情上的某种联系,这就很容易在彼此间达成一致,而后者与你没有任何感情维系,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跟你未来在公司、机关的相处模式大同小异。就办一个讲座来说,你要怎么跟你的上级师兄打交道、怎么跟你想邀请的老教授打交道,怎么跟掌管礼堂出租权的阿姨打交道,怎么跟一起负责这件事、谁都想好好表现自己的同事打交道……这些,都值得你花时间去慢慢摸索。“会做人”是你在中国这个社会生存的好的最重要能力。
    当然,在行政类组织呆久了人往往变得有“官气”,竞争多了,也往往会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这是难免的,但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身份毕竟还是个学生,有些东西,可以不去在意的,就放轻松点,享受这个过程,锻炼这些能力,而不是去爬到某个位置,拿到什么好处,这才是你最应该在乎的东西。
    社联是各个社团的管理组织,但我没在社联呆过,周围人好像也没有社联的成员,不太了解它是怎么组织运作的,所以关于它的信息只好欠奉,路过的朋友们如果有知道的,不妨指点一二。
    学委会部门设置和学生会差别不大,是个监督组织,但其实际运行基本上与学生会类似,好像是一体双生,一般外人也搞不太清楚两者有什么差别。所以就并在学生会里面一起来讲。
    法大的学生会组织,分为校学生会和院学生会。名义上,校会由校团委领导,院会由院团委领导,二者似乎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别,但事实上,后者不是前者的附属,前者也不能任意号令后者。这是因为大学里各个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包括各种名额分配、入党、保研、评优以及大部分课程的考核安排、财政决策等等大权都掌握在各院自己手中,因此各院会与校会基本上是平起平坐,各走各的路,各为各的主,各办各的事。所以选择校会还是院会,并不取决于哪个更威风更高级,而取决于哪个的优势对你有更大的吸引力。
    相对而言,校会资金比较充足,经手的大活动也很多,所以对于能力的锻炼绝对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相应的,它对你时间的占用就越多,竞争就越残酷。院会相对规模小些,活动也没那么频繁,但你会有大量的时间跟院里的负责老师接触,如前所述,院系在各个方面掌握着很大的自主权,所以无形中,你未来的机会也会多很多。但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到底选择哪里,毕竟要看你喜欢的是哪里的氛围和伙伴。
    3、竞赛类团队
    集中指辩论队、篮球队、足球队等一系列“为竞赛而存在”的团体。
    和前两者不同,竞赛类团队的使命是参加和赢得竞赛,不管是院级、校级还是国家级的比赛,都有相应的团队来参加。看起来,这样的团队似乎应该有着更为功利的风气,但恰恰相反,它们因为有着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梦想而极其团结,彼此之间往往是很铁的兄弟。你可以经常看到赛事结束后,不管是赢的还是输的一方,都抱头痛哭的感人场景。事实上,很多人在这里会寻找到终其一生的好友,所以,这样的团体,在你的大学中不应该缺席。即使你的实力也许并不能上场,但这不妨碍你与另外一些人分享梦想,也分享失败的泪水和成功的喜悦。
    以辩论队来说,辩论在法大,绝不只是一项兴趣爱好。基于法科对于思辨能力的要求和法大辩论的辉煌历史,辩论在法大有着很高的地位,优秀的辩手被人广泛关注和称赞,辩论赛一年两度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法大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过辩论,几乎全部的人都看过比赛。据说江平先生曾亲手组建校辩论队的前身辩论协会并为之题字,辩论队有郭世佑等一批顶尖学者作为指导老师,光是这几年就参加了国际大专辩论赛、上海名校赛、首都大学生辩论赛,拿回了好几个冠军,我校的辩论队在北京甚至全国的高校圈子里也是享有盛名的。而且法大的辩手也都是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而绝不只是口才好。
    我在辩论队也呆过一段时间,这段日子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虽然它为了准备比赛而要求大家集中训练,会大量占用你的时间,但也恰恰是这些高强度的训练,确实锻炼了我的应变口才和写论文的水平(辩论中的“立论”跟写论文确实很相似),另外,在师兄姐的指导下,也真的读了不少书,尤其是哲学、逻辑学方面的,这对法学的学习有很好的助益。而且,辩题往往是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发掘你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入看法,很锻炼人的思维。不过,辩论队给我最多的,应该还是跟队友之间真诚的友谊,大家一起熬夜准备题目,一起为了胜利而欣喜若狂,为了失败而流下泪水,这些都会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如果有机会,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加入这个社团的。
    总之,社团是你拓宽交流范围的主要场所,也是你寻找到好朋友甚至好伴侣的地方,你的大学,绝不应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